行业动态
专访两会代表袁斯浪:推广钢结构住宅与装配式建筑,培养大国工匠
发布日期:2023-03-17 浏览次数:13361
建筑与钢铁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是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近年来,我国建筑与钢铁行业面向新发展阶段,锚定3060“双碳”目标不断转型升级。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多位委员代表就建筑与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提案和建议。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二十二冶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袁斯浪提出,推广新型钢结构住宅,拓宽钢铁行业应用场景,进一步促进建筑行业和钢铁产业深度融合;深化建筑业改革创新,加大装配式建筑推广力度加快推动新型建筑工业化;加强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培养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深入推进人才强国战略等建议。
钢结构住宅是我国目前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向
记者:今年两会您带来了推广钢结构住宅的建议,当前钢结构建筑在总建筑量中占比较低,原因是什么?相比而言,钢结构建筑有哪些优势?
袁斯浪:主要原因大致可以归结为四点:
一是政策支持力度还需进一步增强,钢结构住宅建造成本较高,各地政府对钢结构住宅的发展目标及规划措施还不十分明确。相关扶持政策不足,且部分政策落地困难,具体表现在对开发商和业主缺乏实质性优惠支持和帮扶。
二是钢结构住宅结构体系及类型较少,适用于现代功能日渐多样、建筑平面布置更为灵活的住宅优势表现不足,缺乏吸睛亮眼的试点工程。大家对钢结构住宅防腐防火等大部分隐性优势认识不足,从而导致市场对现有钢结构住宅认可度不高、购买欲不强。
三是围护墙板构件存在共性问题,用户满意度不高,现有围护墙板构件存在功能单一、导热系数高、原材料碳排放大等共性问题,无可适应多热工分区的承载、防火、隔声、保温多功能一体化绿色墙板。
四是缺少高效技术集成方案,现有结构、机电、厨卫及装修一体化程度不高。业主自主装修过程较为复杂、费用较高,针对系统集成控制,无围绕标准化的结构构件、外围护材料、内装建材等绿色建材产业节点的大空间钢结构住宅高效技术集成方案。
钢结构住宅具有节能环保、综合效益好、装配化高、抗震性能好等突出优势,是我国目前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向,也是钢铁行业“藏钢于民”的最好路径。
记者:钢结构建筑是否也存在需要进一步补齐的短板?
袁斯浪:应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补齐短板:
一是落实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特别是在钢结构住宅发展的起步阶段,各级地方政府应强化落实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鼓励高校和大型企业加强深度合作,进一步加大科研攻关投入,解决现有钢结构住宅显性缺点。加大建筑与钢铁企业的深度对接,以住宅热轧型钢结构标准化产品为引领,推动钢结构住宅全产业链的转型升级,打通热轧型钢结构标准化产品的设计、生产、制作、施工等各环节,丰富钢铁行业产品型式、提高销量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
二是优化基础结构选型,基于现有结构体系进行全生命周期优化,确定一种易于实现“户型可调、功能可变”结构功能的基础结构选型;在现有体系基础上减少承重构件数量、优化节点构造,最终实现户内大开间、户型可调可变。
三是攻关绿色围护墙板产品及连接技术,研发多功能一体化的绿色围护墙板及其高效连接技术,将钢与混凝土组合形成组合构件,提升其耐火极限,提高火灾下和火灾后剩余承载性能。打造可适应不同热工分区的新型承载、防火、隔声、保温多功能一体化绿色围护墙板产品,解决墙体承载、防火性能与隔声、保温性能之间的矛盾。
四是开发高效技术集成方案,开发新一代高效能标准化钢结构住宅数字化设计与交付技术,以及新一代高效能标准化钢结构住宅数字化建造技术,形成钢结构住宅部品部件智能化生产线。
房地产市场正在逐步回暖,行业发展未来可期
记者:您如何看待钢结构建筑的发展未来?
袁斯浪:我国钢结构建筑在总建筑量中占比5%—7%,其中钢结构住宅占比仅在1%左右,发展空间和前景广阔。在我国“双碳”重大战略目标及“新型城镇化建设”政策推动下,建筑行业逐渐向工业化和绿色可持续发展转型,只要我们针对制约钢结构住宅发展的关键因素对症下药,革新优化现有钢结构住宅体系,一定能加速推动钢结构住宅广泛应用、高质量发展。
记者:您怎么看当前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
袁斯浪:随着疫情结束,百姓生活回归常态,当前房地产市场正在逐步回暖,整个市场态势呈高质平稳健康发展趋势。关于房地产行业的未来,我们可以从政策端口窥见端倪。纵观2022年全年,中央持续出台相关政策,坚持因城施策,降低商业贷款利率、多次下调LPR基点、提高公积金贷款额度、降低首付比例、出台金融16条新政……激活需求端,刺激供给端,稳房价、稳地价、稳预期。
在今年两会中,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也表示“要稳住房地产,坚持因城施策、精准施策,大力支持刚性和改善性的住房需求,提振信心,促进房地产市场企稳回升,平稳健康发展。”
在国家大的政策背景下,房地产行业发展未来可期。
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新阶段,制约更多在产业端
记者:今年两会您带来了《关于深化建筑业改革创新,加大装配式建筑推广力度,加快推动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建议》。在您看来,以装配式建筑为代表的新型工业化建造方式目前普及情况如何?能否介绍下装配式建筑好在哪里?
袁斯浪:近年来随着装配式建筑的技术研究逐渐改善、劳动力成本上升及国家政策层面的扶持,我国正迎来了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新阶段。在政策的驱动和市场的引领下,装配式建筑的设计、生产、施工、装修等相关产业能力快速提升,同时还推动了构件运输、装配式安装、构件生产等新型专业化公司的发展。“十三五”期间,我国累计建成装配式建筑面积达16亿平方米,年均增长率为54%。其中,2021年新开工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了20.5%,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模式,但是我们从全国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来看,各地区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相对来说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山东、湖北、湖南等城市装配式建筑发展较快,配套产业链相对比较成熟,其他省市发展相对缓慢一些。
装配式建筑较传统建筑而言,具有很多优点。首先,装配式建筑可以提高工程质量。传统现浇建设方式仍然依赖大量的手工作业,施工偏差大,质量通病多,人为因素影响明显。而装配式建筑将大量的部品部件在工厂流水线上施工,操作规范,机械化程度高,产品质量好。现场部品部件的安装和连接由产业工人专职施工操作,建筑品质显著高于现浇方式。
第二,装配式建筑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工厂生产不受恶劣天气等自然环境影响,施工机械化和自动控制程度高,构件加工工期更为可控。现场主体结构施工方面,装配式钢结构同传统钢结构时间相当,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较现浇方式时间略长,但结合穿插施工等工艺,尤其是结合装配式内装修等工业化技术,可以实现较传统现浇方式缩短综合工期。
第三,装配式建筑可以大幅降低建造过程的能源资源消耗,减少碳排放,环保优势明显。相对于现浇建设方式,装配式建筑可节约用水,节约材料,降低施工能耗,同时可以减少建筑垃圾,显著降低施工粉尘和噪声污染,减少碳排放,降低整个建筑生命周期内的碳排放。随着“碳中和”与“碳达峰”发展目标的提出,装配式建筑绿色环保的优势将进一步凸显,装配式行业发展有望加速。
第四,装配式建筑可以减轻劳动力资源压力。以工业化的方式减少大量手工作业,降低了劳动者的工作强度,减少了约30%的现场用工数量,更便于施工管理和技术培训,建立起稳定的、高素质的装配式建筑产业工人队伍。
记者:当前制约推广的瓶颈更多在产业端还是政策端?对此您认为应该怎么办?
袁斯浪:目前制约装配式推广的瓶颈更多是在产业端,我国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的时间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短,产业链发展还不够成熟,很多相关产业的链条还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形成完整的、成规模的产业链条,如行业标准不够完善,标准化程度较低,导致生产成本较高、施工难度增加;专业岗位人才短缺,产品质量提升遭遇瓶颈等;这就需要装配式建筑的领军企业不断补链强链延链,带动装配式行业全产业链的发展,过程中更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与引导,才能让新型工业化建筑快速、良性发展,不断形成产业化、规模化。
对此,我认为首先为了能够实现装配式建筑的优势,降低综合建设成本,加快施工进度,真正实现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机械化施工,应该积极推行工程总承包模式,促进设计、生产、施工的有机深度融合。建议加强统筹规划,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鼓励企业集约化生产经营,强化产业链龙头企业引领作用。支持核心企业整合产业链的各类企业和资源,在大力推行工程总承包管理模式下,培育一批处于价值链顶部、具有全产业链号召力和国际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发挥产业链的推动者作用,在技术、产品、服务等领域持续创新突破,深化与相关配套产业、企业协同,引领建筑产业链深度融合和高端跃升。
第二,加强技能人才的培养,积极推行适合装配式建筑发展的人才管理制度,将装配式建筑相关岗位工种列入国家技能工种范围,探索将装配式建筑纳入工程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建立装配式建筑实训基地、推动校企合作鼓励高等院校、职业技术学院开设装配式建筑相关课程,培养市场急需的装配式建筑技术和管理专业人才,推进人才培养工作。
第三,强化装配式建筑行业监管。完善部品部件生产企业准入制度,完善预制构件监管制度,推行装配式建筑构件、建筑部品部件产品认证,推行建筑部品部件生产厂家分级管理制度,规范和引导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推动建筑产业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建设,建立利用跨部门、跨产业等多元数据,发挥社会数据资源价值,建立建筑产业信息链分析和质量追溯机制。
加速推动冶金市场“南北呼应”新格局形成
记者:当前,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构建将为钢铁行业或钢铁产业链带来哪些更深刻的变革?
袁斯浪:当前,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党的二十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全国两会都部署出台了一揽子稳经济政策。国家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可以有效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问题,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建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市场环境。
在全国统一大市场环境下,钢铁工业必将形成布局结构合理、资源供应稳定、技术装备先进、质量品牌突出、智能化水平高、全球竞争力强、绿色低碳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格局。钢铁行业在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下加速绿色低碳转型,地产行业经历大调整后进入“大洗牌”,房建市场向着以城市更新为主的存量提质转变,以两新一重、新兴产业、绿色环保、社会民生等为重点投资领域的冶金市场和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蕴含广阔发展空间。
记者:在这个过程中,钢铁产业链企业需要抓住哪些机遇?
袁斯浪:全国统一大市场具有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特点,给广大市场主体释放了清晰的信号和稳定的预期。作为钢铁产业链的冶建企业要抢抓发展机遇:
一是开拓创新,在巩固北方冶金市场的同时,加大南方冶金市场开发力度,加速推动冶金市场“南北呼应”新格局形成;加速向冶金市场高端发展,在“铁钢轧焦”优势领域锻造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擦亮“世界一流冶金建设国家队”金字招牌。
二是加速推动科技创新与数字化升级,利用信息化、数字化手段推动工作便捷高效,重点加强智慧工地、智慧工厂等数字化场景应用,利用数字化打造核心品牌业务优势,深度推进专业化整合。
三是着重塑造诚信美誉的企业品牌,在全国统一大市场中,企业诚信经营、项目诚信履约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因此必须将品牌价值与诚信价值有机结合起来,使企业诚信美誉品牌持久地深入人心,为打造基业长青的“百年老店”、赢得客户尊重和认可筑基树标。
创造性的工作易被AI替代,大力培养自主创造型技能人才
记者:您还带来了另一个建议,是关于加强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近年来,我国社会就业趋势发生了转向,部分年轻人更倾向于从事服务业工作,二产缺工现象越发突出。您怎么看这个现象?要如何让二产对年轻劳动者产生吸引力?
袁斯浪:现代年轻人就业考虑的因素更加多元,随着我国服务业的高速发展,年轻人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其较为自由的工作时间、灵活的工作方式更受现代年轻人就业青睐。众多年轻人涌向服务业就业,对第二产业特别是建筑业“招工难、留工难”造成一定影响。所谓术业有专攻,第二产业更加重视实操,专业性较强,社会是立体兼容的,需要服务业的细致热情,也需要产业工人的勤恳务实。
第二产业是三大产业的核心,为服务业创造条件,近年来国家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特别是在去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从对技能人才的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及保障措施等方面导向性给出了指导意见,第二产业企业已不再是靠廉价劳动力获取利润的传统模式企业,现二产企业工作环境更加美化、人才培育理念更加浓厚,产业工人的福利待遇大幅提升、发展路径逐步畅通,我想这些外在环境条件的改变以及个人职业观念的塑造可以增加就业者对第二产业的就业黏性。
记者:技能型劳动力是否会被AI、智能制造等技术替代?产业工人的未来在哪里?
袁斯浪:技能可以被复刻,但技艺很难被超越,人工智能容易让流水线上的个体工作被取代,但创造性的工作不易被替代。我们大力推崇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这也是产业工人发展的指向标,社会所需的产业工人并非生产线上重复性的劳动者,而是有思考的、有创新性的自主创造型技能人才,智能制造是技术进步的结果,在技术更迭中保持非替代性是个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需要个人技艺的钻研精进,需要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合力攻坚。
产业工人的未来在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导,近期国家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指导职业教育培训和就业服务,拓宽了职业选择空间,“新八级”职业技能等级制度打破职业技能等级“天花板”,延长技能等级“链条”,种种政策鼓励技能人才立足岗位取得新突破;产业工人的未来在于社会的正向引导,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考核机制不断完善,职业技能教育更加贴合实际需要,冲破就业难和用工荒并存的困境,产业工人劳动经济权益保障和个人职业晋升得以完善,社会认可度不断提高,这些切实的变化促进产业工人在职业道路上行稳致远;产业工人的未来更在于个人的与时俱进,需要立足岗位深度学习,创新创造提升劳动生产率,技能技艺是将实物通过自主创造发挥更大效用,在创效中提升个人满意度和获得感,将技能技艺当作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 上一篇:轻钢别墅的优点有哪些?
- 下一篇:轻钢别墅到底是什么样的房子?